高質量、多樣化、跨學科——
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發展觀
■本報記者 溫才妃 通訊員 范蘇
今年5月,教育部發布的《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》顯示,目前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4002萬人,毛入學率為51.6%。
按照美國教育社會學家馬丁·特羅的高等教育階段學說,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低于15%屬于精英教育階段,毛入學率大于15%且小于50%為大眾化階段,毛入學率大于50%為普及化階段。
從數據角度來看,我國已經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。伴隨著普及化階段的到來,入學與選拔、課程與教學以及內部治理體系等方面都將發生顯著變化。這些變化又會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帶來哪些新挑戰、新期待?
近日,第十八屆全國大學教育思想研討會在南通大學舉行。研討會以“普及化時代的高等教育:價值觀、質量觀、人才觀”為主題,來自南京大學、廈門大學、北京師范大學、武漢大學等83所高校的230余位專家學者,共同探討了普及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之路。
普及化時代真的到來了嗎
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胡建華曾在2016年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(OECD)國家做過一項統計。結果發現,在OECD國家中,高等教育入學率平均為66%。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以本科為主體,如果僅算本科,其平均值為58%。這一數字吻合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特征。
反觀中國,2019年全國各類高校招生人數達4000萬人,其中包括了普通高等教育、成人高等教育等,如此得到的毛入學率達到51.6%。按照馬丁·特羅的理論,我國剛剛跨進普及化階段。
早前馬丁·特羅在與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鄔大光的對話中,就提到50%的劃分標準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,而是更多基于事實上的邏輯判斷、從事高等教育的經驗所得出。
盡管馬丁·特羅反復強調50%不是一個固定的區分標準、不能當作目標,但誤解還是發生了。多年來,在我國,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%、50%被當作行動目標,尤其是政策目標,而這正是馬丁·特羅最擔心的地方。
實際上,進入高等教育普及階段,除了50%的數量指標之外,還有一系列制度上的區分。
馬丁·特羅從高等教育機會、目的、主要功能,高校的課程,高等教育機構特點,社會與大學的界限,決策主體,入學選拔原則等11個方面分析、區分了精英化、大眾化、普及化階段不同的特點。
“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上認可的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還有很大距離,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區別是多樣化。”蘇州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周川指出,我國高等教育管理方式依然是承自上世紀50年代的集中統一管理體制,這與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多樣化的要求尚有諸多差別,由此產生的矛盾也是成體系的。
最精髓之處在于多樣化
由于中國高等教育按照自己獨特的邏輯運行,在世界高等教育體系中呈現出獨一無二的特點。在本次研討會上,專家們紛紛指出,對于我國的國情而言,馬丁·特羅理論中最精髓之處在于多樣化。
多樣化卻是一個長期以來在我國未能解決好的問題。
在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龔放看來,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就必然帶來多樣化——多樣化的質量訴求、多樣化的生源、多樣化的培養目標等,然而在發展中這些方面都沒有受到充分關注。
“‘鷹擊長空,魚翔淺底,萬類霜天競自由。’大學本要培養多方面的人才,但在很大程度上,我國高校仍然培養的是‘老鷹’。我們要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,但往往‘人家要喝的是水,我們端來的卻是酒’。”龔放指出了大眾化階段遺留下來的人才培養目標問題。
事實上,社會與大學的界限,在精英化階段非常分明;到了大眾化階段,這一界限就開始變得模糊,并逐漸出現開放大學;及至普及化階段,界限消失,大學與社會融為一體。“在普及化階段,人們將進入終身教育的學習化社會,連續的學校教育方式將被打破。”胡建華說。
根據統計,OECD國家25歲以上的成人學生平均1/3進入短期高等教育機構。然而,“我國的現狀卻是,雖然進入普及化階段,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依然沒有改變,遵循的仍是高中畢業直接考本科、考研的路徑,沒有明顯地體現普及化階段學習期推遲、有工作經驗的學生人數增加的特點。”胡建華說。
本文地址:/qsnjy/123378.html
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,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